您在这里:主页》碳管理》互动讨论
互动讨论

专题一 碳市场建设

 

  2014-07-21    互动讨论  

 

学都:

给大家汇报一下这里的工作和一些想法,供大家批斗,也请大家一起思考出主意。

一、是国家碳市场建设的可能路径:

(1)放弃所有试点重新建一个新的;

(2)或在现有试点选择一个而放弃其它;

(3)或每个省市都建但在中央建立一个监管交易的transaction log(或叫做交易监管中心),由这个中心连接所有省市交易所,并通过此中心与国外交易所链接。

我们倾向于路径(3)并且已经做了两年研究,与各方交流后得到的反馈较积极正面。

二、是碳市场起起落落的深层次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是碳减排credit(无论是配额还是核证减排单位)使用价值的法律定位。哪位有这方面的文章,还请分享。我们在进行研究这个问题。

三、是日本推动双边联合减排抵销机制(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JCM)已经有实际性进展,并计划与亚行及日本协力机构分别建立JCM基金。亚行基金每年1800万美元。国内可能在政治上有顾虑不会明确参加。全球已经有十个国家参加,亚太地区有7个国家参加。

四、是我们还在做促进先进气候变化技术投资的技术评估和融资问题,重点是研究有助于长期发展的市场融资体制。

各位对这些观点有何高见,请发邮件告。我们今年会与发改委就气候变问题进步较多的交流与合作。我也可能经常回去。希望有机会当面求教,听大家的高见。

 

蔺苑:

每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进展不同,侧重不同,西部和东部不同,内陆和沿海也不同,资源分布减排潜力就更不同,目前的七个试点远远不能代表所有地区的情况,所以很难用一套体系去框所有地区,不如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去试去创新,找一套符合自己的市场体系,中央做好监管。

 

Luhui:

嗯 @吕学都 吕老师提出的全国碳交易建设方案的第三点确实很新颖,如果能减少各地碳交易建设成本或者调动各地方政府的投入和积极性,以及有效实现中央监管。个人觉得非常合理,即避免了第一、二种方案造成的目前碳交易试点建设的浪费,又鼓励现有试点把工作做深做精。

 

寒子:

谢谢@吕学都 老师分享,现在各试点差异很大,各有利弊,成败暂且不论,一刀切取舍的确有困难,连接是各地求同存异的现实选择,如何在各地配额和offset额度的价格差异中找到互换的平衡点,还是简单的互相认可?

 

George Yin:

个人认为吕主席说的第三条比较好,成本最低,同时可以兼顾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原则统一的前提下,各地又可以出一些针对地方产业,经济特点的细则

 

Jeff:

关于不同碳市场的连接(配额和offset), California和魁北克是个好的、有实操经验的模版。

 

kathy chen:

作为非技术人员看了吕老师思路,对全国或跨区交易有些疑虑,供大家分析拍砖。

1 各地由于国家要求的下降强度、行业基准线优先度、年度下降系数、外购电重复计算等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配额的宽紧度和价值也不一样,另外重庆做六种温室气体,以后异地配额兑换是不是要给个汇率差还是数量限制?

2 配额调整方案由各地自己定,到履约前突然多了或少了配额注入市场,没有统一协调,投资者风险太大。

3 做全国要不要做那么多行业,广东做四个,有的做全社会,各地行业资源分布有各自特点,是不是应该也从行业标准角度考虑而不是按行政区划分。

4 定价问题,各地价格能不能反应真实减排成本呢,能不能考虑价格基准,比如煤气转换、动力煤和行业产品价格联动?现货定价机制不明确,再加上没远期套保、现货价格风险怎么对冲?

 

Jeff:

今年1月1日魁北克和California相联,是标准的harmonize,不存在“放弃”问题。定价/交易方面,ICE成熟的交易平台顺利吸纳了魁北克的控排企业和金融企业参与已有的California平台。交易和持仓稳步增长。

 

高海然:

个人感觉是,在只有ccer一种交易产品的情况下,国内建这么多碳交易所是不是真有必要。欢迎大家拍砖

 

学都:

感谢大家分享的真知灼见,很受鼓舞。这个思路主要是由中央统一政策、法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Kathay提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同时各省的配额是依据国家确定的任务配发,这就解决了相互认可和接受问题。中央平台主要要监管所有交易是否合规并做记录。所有地方的交易所通过中央监督平台可实现连通交易。交易的主要推动力是边际减排成本差异。交易范围覆盖越大,越有利于实现交易的目的。流动性不应该是交易的目的。欢迎大家继续批斗!

 

继续阅读

已有0条评论  
Email地址:  密 码:   | 注册忘记密码?